首页 > 威海频道 > 环保 > 正文

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2019-08-05 21:15:00 来源:威海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8月1日清晨5时40分,71岁的环翠区竹岛街道海源社区居民姜厚美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出门去“上班”。姜厚美是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6时至8时、18时至20时是她要在垃圾投放点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时间。但她总会提前到达,先把垃圾箱里里外外擦个干净。

  垃圾分类指导员(右一)在指导市民正确投放垃圾。

  姜厚美负责的垃圾投放点共有10个垃圾桶,分橙色、绿色、红色和蓝色四种。“果皮果核、菜叶这些是厨余垃圾,要放到绿色的垃圾桶内,使用过的卫生纸、零食包装袋等是其他生活垃圾,要放到橙色垃圾桶内……”每当有居民前来投放垃圾,姜厚美都会主动迎上前接过已经被分好类的垃圾袋,在投放前再进行细分。居民们常说:“姜阿姨像个老师,总是给我们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

  海源社区是环翠区第一个完全运行“四色分类”的社区。“四色基本分类法”指的是将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餐厨垃圾、不可回收物垃圾桶分设为蓝色、红色、绿色、灰色,居民在家中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再由餐厨和不可回收垃圾专车进行分类收运。环翠区将按照国家标准逐步将橙色垃圾桶改为灰色垃圾桶。

  做好垃圾分类,关键要提高居民意识。为此,海源社区发动社区党员、协管员、单元长、志愿者等力量开展各类宣传培训活动,家家户户都有的《环翠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手册》也成了学习的法宝。“我们还为每家每户发放了橙色和绿色两个垃圾桶,前期还发放了橙色和绿色的垃圾袋,让居民在使用的过程中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海源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颖说。

  起初,居民们担心分好类的垃圾在处理时又被混在一起,为打消大家的顾虑,海源社区便组织居民代表一起到垃圾处理厂参观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心里没顾虑了,居民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更高了。”林颖说。目前,海源社区内布设垃圾分类投放点16处,配备了10名分类指导员负责指导和纠正、规范居民分类投放。试点至今,社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正确率达85%。

  社区居民孙念花从垃圾分类刚开始推行就积极参与,照着手册学,听分类指导员讲,四色分类的方法被她牢牢记在心里。“家里吃剩的鱼刺习惯用纸包着,可扔垃圾的时候我会把鱼刺放到绿色的厨余垃圾袋中,再把纸放到橙色垃圾袋中。”孙念花说,时间长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就养成了。现在,孙念花成了垃圾分类义务宣传员,遇到有人垃圾分得不正确时,总要普及一下垃圾分类知识。

  自2016年承接全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环翠区逐步探索设计创立了“双四分基本分类+智能回收”的分类方法,试点范围已扩大至27个社区,辐射4万余户居民,并实现了全区党政机关和29所中小学校垃圾分类全覆盖。

  “双四分基本分类”方法包括“四色分类法”和“区域四分法”。除了以分类桶颜色的不同区分四种不同种类垃圾外,还针对社区、学校、单位、公共场所四个区域分别采取差异化的分类方式,实行“2+N”分类模式。其中,“2”指“可回收”和“有毒有害”的最基本分类,“N”指根据不同区域场所采取的差异化分类。“智能回收”方法则通过“买”的方式,使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去年,海源社区还新投放了3套智能资源回收终端设备,对玻璃、金属、塑料瓶、塑料、纸类、织物等可回收物实行智能分类回收,根据重量,居民投放后产生相应低碳币,居民可以进行提现。“前两天我把攒的可回收物品投放了进去,提现了七八十块钱呢。”孙念花高兴地说。

  目前,环翠区已有27个社区安装智能设备,累计注册居民3万余户,完成投掷30万次,垃圾投放正确率超过90%。

  “我们将继续开展资源回收日、分类小课堂等培训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从娃娃抓起,着重培养孩子垃圾分类意识,并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进而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分类准确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环翠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说,以后还将建立奖励、评比的激励机制,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责任编辑:苏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