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频道 > 教育 > 正文

坚持问题导向 敢于碰硬破难 威海荣成市多触点激发教师队伍成长新活力

2021-05-25 19:2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25日讯 近年来,威海荣成市在推进职称能上能下、实施考核奖差异发放落实全员精准培训等工作中,坚持创新机制,敢于碰硬破难,教师队伍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聚力疏通“区域师资不均衡”这一“堵点”,统筹推动教师交流轮岗。柔性引流。边远学校职称计划单列,考核奖上浮10%,提高吸引力。将边远学校缺岗情况提前全市公示,对超编学校人员宣传动员,通过空岗招聘和提前分流方式,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前自主分流。2020年,全市共有54名教师通过应聘与缺岗学校签订合同,14名教师主动申请、经考核到边远学校任教。刚性推动。严格落实“定编、定岗、定责”原则,组织所有学校根据编制数、课程设置方案、岗位需求等,公开设置岗位,组织竞争上岗,落聘者统一分流,2019年、2020年各有62名、61名教师分流到农村缺岗学校。顶层互动。明确规定在同一岗位工作满6年的中层以上干部要轮岗交流。2020年依据个人工作业绩、综合表现,全市共推动32名校长、34名中层轮岗交流,有效解决了中层“看摊守业、不愿改革”的问题。定期交流。根据教师余缺、薄弱学科建设情况,近两年荣成全市共有815名教师参加城乡轮岗交流,期限一年,有效缓解强弱学校师资不均衡问题。 

  聚力破解“职称能上不能下”这一“热点”,打通上下贯通渠道。强力打通职称“向下”渠道,2020年全市356名教师第一轮本级别岗位竞争落聘,305名教师第二轮竞聘上岗,51名教师低聘,有效破解职称“一聘定终身”的弊端。职称“能下”方面,规范过程考核。近年来荣成市严把学校日常考核,考核方案必须经全体教职工表决。每月公示考核情况,年底公布详细结果,接受教师监督和质询。此次职称改革依据近三年考核结果,教师十分信服。合理设置竞聘条件,对达不到规定课时量、工作量或不服从学校安排的,不得参加高一级别岗位竞争。科学设置竞聘程序,坚持从高到低、逐级竞争原则,首先组织各级别已聘人员竞争,对列入前80%的继续聘用,列入后20%的,与下一级符合条件晋升人员空岗竞争,竞争不到相应岗位落聘。设立保护和复活两个通道,对年龄50周岁以上、课时量达标、教职工考核列入前3/4和年龄50周岁以下、课时量达标、教职工考核列入前2/3的,可以申请保护,不参加竞聘,即不降也不升;对落聘人员,工作表现好可以申请复活。职称“能上”方面,职称晋级不受学校名额局限,每年全市统筹50个中高级岗位,推行“职称特岗计划”,三年来共推动150名教师脱颖而出。晋级不受逐级竞聘限制。对取得省部级以上教学荣誉且考核位列教职工考核前50%的一线教师或近三年教师考核位列前15%的教师,可以在本序列等级竞聘中,申请越级聘任。2020年,荣成全市共有44名教师越级竞聘。出台“银龄教师”返聘机制,对坚持在一线工作且表现较好的老教师,学校根据需要,向教体局申请返聘中级每年8万元,高级每年10万元,且不占学校职称岗位,有效解决了学校教师临时性缺员问题调动教师扎根教学一线的积极性。 

  聚力消除“绩效分配搞平均”这一“痛点”,创新落实工作优绩优酬。发挥绩效考核杠杆作用强力推进“差异化”考核分配政策一是校际之间,区分办学性质、办学规模、办学业绩,在确定学校人均分配基数时,向优质学校、偏远农村学校、承担重点任务学校倾斜。教师之间,坚持考核优先,考虑不同教师岗位的工作职责,注重考核教师工作量和工作业绩,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考核分配,最高最低教师考核奖励差距1万元。考核奖励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也真正体现了公平公正。 

  聚力破解“教师成长不主动”这一“难点”,系统抓好全员精准培训。成立了“全省首个县级教师成长学院”,分类型实施全员精准培训。一是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近两年共组织校长、副校长外出跟岗培训20多批次;组织校长论坛30多场,40多名校长先后三次逐一上台,接受专家、局主要负责人现场问效;各校成立以校长为负责人的课题小组,从教学管理、教育评价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选题,已通过县市级课题57项,参加威海改革项目29项,通过省改革项目2项课题6项。提升中层贯彻执行力,2019年来,分3个层面筛选了副校长组、中层干部组和青年教师130多人,成立新教育研究小组,每周末参加研讨学习同时启动了为期4个月的“订单式”中层培训,为教育发展储备人才。全面推进教研人员“3+2”驻校任教机制,每周至少3天蹲校教研,现场上课,实现教研工作重心下移。三是提升教师发展原动力,分转岗型、成长型、新手型、成熟型、精英型等5个类型,针对学员专业特点和成长需求,设计培训计划与内容,以关注差异、提供订单式的服务,落实精准培训。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专项培训100多批次、3万多人次。依托全市现有本土名师资源,建立名校长工作室8个、名师工作室294个,在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等方面帮扶校长56名、教师1100多人,培育齐鲁名师、名校长11人。 (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苏飞